【閱聽者的倫理】
**
中國駐吉里巴斯大使唐松根,在當地的訪問活動中,被兩名女性細心攙扶下,走在一排由三十位當地男孩鋪成的「人體地毯」上。這張照片近日在網路瘋傳,引發大量的抨擊與爭議。
我第一次在臉書上看到這則訊息時,文字說明是「因為雨後積水,當地人被要求在地上躺成一排,以便大使走過時不會弄溼鞋子」。視覺極具衝擊性,雖然圖片透露的政治意涵呼應了我的意識形態傾向,但敘事邏輯又太超乎我的常識認知了。
這種不確定的情形下,我對貼文都只讀不讚,更不會分享或留言。當然,我通常也不會發揮鍵盤小五郎的精神去查證;在這個訊息氾濫的時代,要是遇到不確定的訊息就去查證,那人生就什麼事都別做了。
這張照片後續的貼文提到,吉里巴斯的某些部落確實有這種由男孩鋪成的「人體地毯」,以歡迎蒞臨貴賓的習俗。後續的貼文還原了照片的現實語境。從而把照片的「意義」,從國際政治學的導向文化人類學的。
這張照片是很好的範例。一張照片抽離了原有的語境,它就有了不同的可能,人們可以賦予它不同的敘事與意義。這張照片被從第一語境(部落習俗)抽離,再被植入第二語境(中國霸權),竟也是如此天衣無縫。
這種「再包裝」之所以會有效,是因為比起原本的語境(部落習俗),新的語境(中國霸權)與接受者的認知與價值體系更為一致。
世界太大,我們所知太少,有心人掀開一個縫給我們看,我們也就認為世界是那樣了。這也就是我們難以對抗謠言和假新聞的原因,查證是困難的──敵人花一分鐘埋下一枚地雷,我們可能得花好幾個月去掃雷──更何況,我們往往連這是假新聞的警覺性都沒有。
但這張照片很有意思,是因為它並非純粹的假新聞。雖然它的現場敘事邏輯是錯誤的(不是因為地面積水),但在一個更大的「歷史敘事邏輯」裡,它的第二語境──中國霸權,卻又如此正確無誤;既第二語境的意義,並沒有因為第一語境的還原而消失。
是的,對我而言,這張照片值得一提,正是因為它充滿了複雜性與曖昧性。無論第一語境的文化衝突,或是第二語境的政治霸權,以及兩者之間的牽扯,都充滿豐富的意涵。
在這個訊息亂世,閱聽者難免要被賦予更大的責任──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成熟的閱聽人。這是閱讀的新倫理──沒辦法,因為在這樣的時代,當我們閱讀了一則內容,我們就在「推播」這條訊息,更何況我們還按讚與分享它。
其實,這也是閱讀的真義吧。有意義的閱讀從來不在告訴我們應該這樣,應該那樣。有意義的閱讀是要讓我們得以思索、得以掂量;因為真實的世界也一如我們真實的人生,從來不是一刀兩段,截然分明的。